返回首页

年会看点 ▎对话顶尖科学家

国际合作对科学研究与培训有哪些重要作用?解决棘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如何保证有品质的研究?7月28日,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顶尖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对话在京举办,来自生物、物理、信息、经济金融等领域的15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和杰出青年科学家代表带着问题虚心求教,聆听顶尖科学家的真知灼见和对未来富有挑战性的思考。

围绕开放、合作、信任等话题,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谢尔顿·李·格拉肖、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2016年京都先进技术奖获得者金出武雄结合所学,为青年人指点迷津。

保证有品质的研究

“用漂亮的词去形容自己的研究是没有用的,研究的品质是由它的内容决定的。”在谈到如何判断什么是高质量的研究时,金出武雄指出,创新必须要着眼于问题,如果只能用“崭新的”“创新的”“灵活的”等词语形容科研工作,那么,“大多数这样的形容词是没用的,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进行有质量的科学研究尤为重要。金出武雄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指出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实打实的问题上,要做有意义的研究。

金出武雄表示,创新必须要从问题开始。一些人做研究时,通常会“手里只有一把锤子,就到处找钉子”,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例如有些人把深度学习作为一个工具,然后再想可以用深度学习做什么,而不是先定义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这往往是一条错误的路径。还有一些人做研究时,从论文当中找问题,列举了此前所有人在这个领域中的科研工作,但“读者不知道你想解决什么问题,自己恐怕也不知道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也不是寻找有意义问题的好办法。

“不要忽视那些看起来很小却非常重要的问题”,金出武雄提醒青年人,如果把注意力集中于小问题上,目标将更清晰,也更可能获得成功。

那么,找到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之后,如何才能保持研究热情?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孙永昊向谢尔顿·李·格拉肖请教。

谢尔顿·李·格拉肖认为,对固有思维之外的事情感兴趣很重要,但靠想象力和好奇心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科学家。“我们需要对自己目前的工作非常专注,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除了“好奇心”之外,兰迪·谢克曼给生物领域的青年科研人员提出了另一个建议,那就是要有全局观,选择别人没有问过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选择一个模式来进行研究。

“事实上在生物领域我们知之甚少,可以找到很多值得讨论、可进一步深入的基础研究问题。”兰迪·谢克曼说。

评价工作不能唯“影响因子”

在交流中,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朱永群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评估青年人的科学研究工作?

兰迪·谢克曼说:“当评估青年科学家成就时,我们经常会把在有较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看作是最主要指标,实际上这有一种‘毒性’作用,至少在生物科学领域是这样的。”

在兰迪·谢克曼看来,多年来科学界一直依赖于使用引用数量来衡量论文的影响力,但这并不能衡量论文真实的价值,而只是反映论文在短时间内受欢迎的程度。他提到,一些顶尖期刊也会建立人为的界限和壁垒,只接收一些热门领域或者容易引发关注的论文。

“这并不是衡量学者成就的健康方式,也不应该成为我们衡量成就的唯一方法。论文引用很多次、短期内有很大影响,并不意味着这种学术成就就值得鼓励。”兰迪·谢克曼说。

他指出,青年科研人员应该更重视在行业中仍在进行积极研究的科学家的意见,而不是让非专业的编辑人员来评价。

兰迪·谢克曼强调,青年人还要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持有信心和信念。“你要相信这个研究将会带来科学的进步,而不是仅仅看《细胞》《自然》和《科学》这类期刊的编辑的看法。”

促进科学界国际合作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全球经济衰退阴影尚未驱散,应对人类面临的粮食、能源安全、生命健康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的挑战,尤其需要科技共同体的共同责任。

面对科技领域摩擦越来越多的现象,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王鲁宁提出了关于国际科学技术竞争合作的问题,“科研合作是不是有边界?”

谢尔顿·李·格拉肖坦言,科学应该是开放的。他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指出全球人类应对疫情所体现出的开放精神,在未来每一次大流行病应对过程当中都应该同样承续下去。同时,这种开放共享也应该运用到应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当中。

他提到,中国“天眼”对全球的科学前沿探索以及宇宙起源发展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合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一点、支持这一点,并且鼓励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合作。”

正如本场对话主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所言:“开放科学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国际科学界有一个共同愿望,我们非常期待科学家能够继续进行有效的合作,希望工作中受到越来越少的边界限制,可以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来源:中国科协信息中心